一、兰州蛇去哪里放生
1、大菩文化陕西讯七月十五(公历8月15日)是佛欢喜日,又是我国传统中元节,也是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
2、值此殊胜时节,为追思报恩、超荐宗亲,大慈恩寺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举行为期半月的中元节追思报恩法会。两序大众每日恭诵《地藏经》、《父母恩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上盂兰盆供,为十方善信超度各姓门中历代宗祖、六亲眷属、堕胎婴灵及一切错杀误杀等亡灵。以此功德,普济群灵,阴超阳泰;祈愿宗亲得度、阖家平安;祈愿一切众生福资增长、善根增长、法缘增长,成就菩提。
3、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当日,大雄宝殿敬设坛场,香花庄严,四众排班肃立,大慈恩寺监院道宏法师拈香主法,引领四众弟子恭诵《佛说盂兰盆经》,上盂兰盆供。巍巍赞颂声中,引众发菩提心,以期大家都能遵从佛陀教导,重视孝道,报谢现世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4、施放普利十方瑜伽焰口一堂
5、《盂兰盆经》云:若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足,身心安乐。
6、上百位善信檀越虔诚参与,礼忏诵经、供佛斋僧,共襄盛会。
7、下午17时,施放普利十方瑜伽焰口一堂,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有缘善信,愿过去者承此善利,得生净土;现在者福慧双增,平安吉祥。
8、陕西安康平利县古刹简介
9、[作者:李厚之张会鉴〕
10、水坪白云寺丛林(?)位于平利县南水坪乡三水汇聚处,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寺庙庵观分别散布在东河、南河、西河山巅或河湾处,以西河北岸白云寺为主寺,山巅建有观音阁,山下有塔弯;南岸半山有塔坪,擂鼓台;水口建有报国寺(现为小学);南河有二郎庙、河源寺。寺庵不知毁于何年,198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在塔坪、塔湾、白云寺、报国寺遗址上发现大量南北朝至唐时遗物,据塔饰构件上断代,当为隋唐时所建;但附近又出土有宝相花纹砖,又似南北朝时遗物。由于山洪冲刷,白云寺遗址中又暴露出10余尊石佛造像,大半身埋于地下,露出地面造像佛头皆失,估计像高在18米—2米之间,在东河堤坎上一天王神像被砌进堤中,无头无腿,身高即有193米。现存碑碣数通,字率皆磨泐不识,惟一通石碑依稀可见“成化”字样。观音阁山崖上有传为吕洞宾所刻摩崖和碑碣。
二、武汉让放生吗
1、在平利县女娲山顶。据传说:“汉魏时在女娲山建宝灵寺,香火极盛”(庞博《揭开女娲山神奇的面纱》),《舆地纪胜》则云:“此唐宋旧祠也。”又据安康佛教协会油印本《安康佛寺》云:“唐初普南和尚自湖北莲花寺行脚至此,结茅修竹,名宝莲庵。宋绍兴年间,无妙三藏住山多年,得念佛三昧,僧俗皈仰。富者出资,贫者出力,三年功成,名三台寺。开期传戒,弘扬正法,后渐式微。”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古沣重修。正殿四重,房屋共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上殿供奉女娲,中殿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诸神,前殿奉“风调雨顺”四天王之神位。五进山门。庙后建有塔院,有七级浮屠一座,庙西南一里处有玉皇宫。道光二十年“因飞锡游僧,望空而托足;烧丹野道,每幻术以愚人。恐匿匪藏奸,污滋宝刹,累及山僧”,平利知县出示严禁。民国初年,心月、临江诸大德高僧相继住持,香火不断。1962年尚有寺基30亩,佛殿四座,五进山门,殿堂僧房共60余间,住持僧本慈老和尚亲临济正宗,修持正好,文化革命中古建筑不存。现遗古碑数通,《中皇山女娲氏碑》,存平利县文管所,《三台寺条款告示碑》,存女娲庙遗址。
2、位于平利县西,宋沙门法显创建。明正德间重修,建佛殿四座,正殿,天王、药王、伽蓝、僧寮、法堂、庖厨一应俱全。清乾隆间,邑中善信又捐修观音殿三间。解放后改为普济小学,1962年尚有寺基30亩,佛殿四座,房屋60余间。现大殿不存,厢房仍在。
3、位于平利县迎太乡狮子坝,据残碑载,迎真寺年深日久,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重修。原寺庙不知毁于何代,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部分地面暴露有铺地石板,大殿石台阶尚存,长有32米,满地散布宋至清代砖块瓦砾,和20余个圆形、六角形柱础。与寺址相望处有莲花台,存舍利塔5座,较完整的一座,高6米,六棱形,塔身5层,系青砖筑造,下面为块石垒砌,据塔铭载,乃明天顺二年(1458年),沙门昙云大士之莲塔。
4、遗址中有一通保存完整石碑,文如下:
5、“狮子坝兴坪堡,为本乡锺毓之气,所关甚广。于光绪六年(1880年)秋公议:嗣后无论业归何氏,上下周围岩石不得挖毁。特此勒石禁止。”
6、位于平利县长安乡千佛洞村北,始建于宋政和间(1111—1117年)盛于明清。窟群分布于坝河南岸的陡壁之上,东西长约23米,南北宽约10米,计有37窟,东西向排列,最大窟面积15平方米,平面为椭圆形,拱顶。洞中造像毁于“文革”,残留部分壁画和4尊佛释造像。有清光绪元年(重修千佛洞碑》一通,记述千佛洞创于宋,盛于明清及众姓捐资重修事。
7、位于平利县大贵镇东南,据《平利县志》云: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有山门、天王、伽蓝、大雄宝殿和祖师殿。明末毁于兵燹。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62年尚存佛殿三座,房屋二十多间,后改为大贵中学,大殿改为礼堂,山门改成校门。遗址上尚存巨型赑屃碑趺一件,据此不远农家,有明成化二年残碑一段,庙左有坍圯舍利塔基一座。
8、位于平利县冠河贡元村东南,寺庙面积6000余平方米,为地方大寺,旧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正殿、地藏殿、伽蓝殿及僧寮等建筑,不知毁于何代,遗址中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砖铭。地面横列大量石板和一条残长22米排水石管道,有瓮形古井2口,深约15米,口径051米。
9、在平利县中坪乡贺家湾村西北,为单体建筑,位于汝河岸一突起山坡上,面积32平方米,座北向南。砖质仿木结构,硬山顶,八卦藻井,檐下有斗拱22朵,前后各6朵,东西各5朵,形制为一斗三升。除正面墙体略有毁损外,其余三面保存完整,正中各有一佛龛,殿中神像已失,有碑碣三通,其中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修葺无梁殿古庙碑》,记述殿宇创修于明嘉靖间,内奉燃灯古佛,历五十余年而未修葺,因捐资修葺事,另两通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里人重修碑。
10、位于平利县双杨乡八仙河村西北,又名“洪林庵”、该庙建自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初曾修葺,旧有山门,两廊,正殿。现仅存正殿,座东向西,南北长10米,东西宽4米。殿内存石造像5尊,一佛、二弟子、二胁待;石兽一对,及石柱础5个。殿内墙上嵌碑2通,嘉庆七年(1802年)立石的《洪朴避难记碑》,记述佛爷显灵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立石的《重修红灵庵庙碑》,记述捐资重修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