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佛弟子官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甘孜可以放生鸡的地方在哪

 2023-04-19 00:02  


  人生要学会不抱怨。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用乐观心态去对待生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都顺。遇到事情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要太过执着。其实,烦恼大多来自一些无谓的小事,学会用一颗宽容、乐观、豁达的心去对待,也就能毫发无损地过去了。日子总是在前进,好也一天,烦也一天,不如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

  凡尘中要保持一颗平静心。静静的心里,都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守住最美风景,成为一种风度,宁静而致远;守住最美风景,成为一种境界,悠然而豁达;守住最美风景,成为一种睿智,淡定而从容。

  淡守一份安逸。新的起始中,秉承从容静好,与光阴把盏,与温暖言欢,亦不骄,不躁。万般情事,诸多悲喜,不过是岁月湍急中一渺小沙砾,无需牵强,不必苛求。淡守一心安逸,清捻一卷馨香,文字里徜徉,生活里快乐,眼中有明媚,心的田园,分分钟都会开满春天。

  人生如行路让阳光随行。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说明你正在混日子;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向前。你的人生旅途就会充满阳光。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谢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生活才会更精彩。

  要懂得适时宽慰自己。人生之情感,是自己的一场清欢,只要心从容,即便岁月转角,依旧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人间四月。人生之心态,是繁华与孤独的交集,若懂得于低迷时宽慰自己,于纷杂时修正自己,则一池静水也可见波澜。生活,是坦然,欣然,怡然融汇而成的一种态度,只要遵从和善,与旧的情绪,旧的舞台挥手告别,可不惋,不叹。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在危险面前,平常心就是勇敢;在利诱面前,平常心就是纯洁;在复杂的环境面前,平常心就是保持清醒智慧;在紧张的关头,平常心就是沉着地分析与应对;在荣誉面前,平常心就是谦虚;在诋毁面前,平常心就是自信。平常心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

  心中要有阳光。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就没有理由绝望。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只要心中有阳光,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漂亮生活来自好心态。生命,有长短,生活,有苦乐;人生,有起落。学会挥袖从容,暖笑无殇。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漂亮的生活,来自好心态,好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知足。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看开、想通,就是完美。

众生成就,菩萨成佛

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

菩萨成佛时所成就的净土,就是要摄受无量劫以来的有缘众生。

菩萨当恒常以慈悲心待众生。

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宝莲花,也是由众生往生的愿力与 阿弥陀佛的愿力共同成就而出生的。

----平实导师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台中共修道场中的开示

菩萨成佛时的净土,应该就是无量劫以来的有缘众生的阿赖耶识或异熟识,与十方世界诸佛的无垢识,偕同这个菩萨成佛时的无垢识,所共同成就。可见与众生结善缘,在菩萨的成佛之道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我们又是何其有幸,在无量众生中雀屏中选,成为 导师将来成佛时所摄受的佛子!

导师接着又开示:

“佛法是甚为稀有、难可信解之法,所以学这个法,一旦出了同修会,就是知音寥寥,而且愈学愈孤单。”

这一番话,真是说到了每个同修的心里。放眼望去,凡有“佛书”之处,不管是寺庙、书局、图书馆、乃至素食店等等,在在充斥着藏密、外道以及世俗化的言不及义的著作,很不容易才得到一、两本正智出版社的书;凡有“佛法”之处,谈的若不是“行善布施、放下执着、把握当下”等意识境界,就是现象界的生死轮回与缘起性空;再加上许多同修周边,若不是藏密与外道的友人,就是苦劝你“不要迷信”的眷属,所以言若及义,常是听者藐藐,甚至无一话可谈,无一事可论;所以出了同修会,真正是少有人,乃至无一人是知音;不但如此,还得加上少善根者的怀疑、轻贱甚至毁谤(虽然这些目前绝大多数都由 导师承担下来,但身为弟子,多少亦感同身受),真可说是难能堪忍。

在这样的状况下,导师仍勉励大家,要一本初衷(愿、忍),生生世世精勤求证(进、定、慧)、严持戒律(戒)、并弘法度众(施)。这样的行止,导师在十数年弘法的过程都已一一示现,我们在庆幸自己能遇上这样一位大菩萨之余,也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能像 导师那样展现菩萨的胸怀志气,自度度人吗?或者,我们应该深思:从“无常、苦、空、无我”的个人解脱,到“尽未来世利益众生”的慈悲愿行,这样大的一个转折,除了认知众生累世以来皆曾为父母子女眷属,眼见其轮转生死、心生不忍之外,可有其他因素,成就了菩萨源源不绝的利他动力?

有情

如来藏之确实存在与其深广妙用,使菩萨得以超越声闻缘觉,世世留惑润生,因而广结度众因缘。但从表面看来,菩萨似乎是“尽未来世”勤求证悟如来藏所有的功能体性,并且随顺度众即可,何以 世尊却于经中处处强调,菩萨须“尽未来世利益众生”?

有说是念佛重恩:

“谓我 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省庵法师)

有说是念父母、师长、众生之恩: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yuan)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省庵法师)

上述两项虽可说是菩萨利益众生的重要动力,但是菩萨道的利他,应该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菩萨见道后分分亲证如来藏的各项功能体性,因而等化了菩萨的自利与利他之举,这其中的深意,笔者只能以蠡测,从 导师开示的如来藏内相分的道理略为窥知:

相分有两种:外相分及内相分。外相分即是眼所触色尘、耳所触声尘、鼻所触香尘、舌所触味尘、身所触触尘。内相分则由如来藏配合外尘而现起,复由外五尘所生诸法而现法尘相分。见分七转识不断攀缘六尘境,然所缘六尘其实非外境,乃是内相分;众生不知此理,故逐五欲诸法而轮回三界……(《真实如来藏》第二十九章)

其实,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曾接触外面的五尘;你所接触的五尘,都是由你的如来藏,藉着你的五色根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这就好像开战车一样,战车的驾驶员并没有直接看见外面,而是看着三菱镜所反射出来外面的影像来驾驶的。(《心经密意》)

眼见色时,譬如电视监视器之摄影镜头向外照,摄取色尘,传达至警卫室之电视荧幕上显现出来。电视之摄影镜头所见影像即是外相分,守卫室电视荧幕所现影像即是内相分。(《真实如来藏》第二十九章)

见分七转识之所贪爱者,包括定中之一切法尘境,其实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由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都是自心具足之法,藉外境而现,似有所得;其实皆无所得,乃是以自己的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真实如来藏》第二十九章)

因为每一个有情众生的见分都是如此堂堂密密地被如来藏地内相分所包围,所以俊男美女当前,其实是如来藏因应有情自己地贪爱,变现出含摄当前俊男美女的五尘与法尘内相分,而由见分来执取内相分中的俊男美女内相分;如此见分与相分刹那刹那地反复运作,才得以令“俊男美女”“当前”而被觉知心所见、触。同理,任何欣乐(锦衣美食乐曲等)或嫌恶(脏乱腥臭吵杂等)的事物、任何一个与其他有情众生的互动、乃至山河大地一切相,无非都是如来藏忠实配合七转识所显现的内相分。

由此即可得知,菩萨要分证蕴藏在如来藏中的无量识种,首先必须有极长久的无量劫时间,所以菩萨虽证涅��中的实际----如来藏----但必定不入无余涅��;其次,因为所有的一切,均是众生如来藏的自共相,所以菩萨若想要体证如来藏中所有的识种,归根结底就要与众生互动、与众生同事;接下来,因为现见所有一切众生具足如来藏妙法,所以不仅于无尽轮回推得“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更能由开悟证量现观“披毛带角、蠕动��飞”之如来藏本色,都与自己一般无异;乃至未来可能因为心地清净而开始在梦中、定中看见众生过去世与自己之间的种种往事,但那些众生却有许多已经沦入三恶道中了,由之升起平等之心,进而以见众生之世世生死沉沦,发起广大慈悲之心。最后,因为所有的相均是如来藏的内相分,所以任何一个不肯利他的心念,就表示自己仍有执着质碍、仍有微细无漏法种未曾得证。由此修行的功行与利他的愿行,即是一体两面,完全一致,修行愈得力,愿力就自然愈广大;反之亦然。所以菩萨的成佛之道,必定是在利他之道中来成就佛道。

是故,“恒常以慈悲心待众生”,应该是菩萨地地增上修证之所必须与必然!所以今日盛会中,当有同修问到如何了断夫妻恩爱情缘时,导师的回答是:“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生生世世随缘度众,才是大乘菩萨所应为。”另有同修问到如何练就耐心以对待眷属时,导师则回答:“耐心要靠悲心,没有悲心,甚难维持耐心。”亦如 导师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话:“众生成就二乘解脱道的因缘成熟之时,证悟菩萨道的因缘成熟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菩萨成佛时所成就的净土,就是要摄受无量劫以来所接触到的有缘众生。”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